运营:张经纬
审核:衡盛楠 张经纬 王静
浙江杭州宣布每年“算力券”总额提升至2.5亿元;上海推出算力超市,链接智算产业上下游;内蒙古乌兰察布正打造“全国算力保障基地”绿色低碳先行示范区;江苏选择为数据立法,拟明确支持经营主体开放数据;湖南发布工作要点,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……今年来,各地相继推出政策措施,抢抓风口,聚焦“算力”和“数据”。
算力不仅在以“肉眼可见”的速度更“大”更“快”,还在变得更加智能。目前,我国算力结构不断调整,智算规模增长势头强劲;存力规模持续扩大,先进占比不断提升;运力质量显著提升,网络设施不断升级。
随着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,生物制造因其创新性和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,被视为新的增长点,并成为制造业的热门话题,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变。
几经辗转,生物制造发展至今,仍然面临规模和工艺、技术需求和前期成本、政策和产业之间的矛盾。如,产业规模大,但工艺放大难;AI助力生物智造,但数据训练成本高;国际合作至关重要,但“出海”不易……
即便如此,整个产业还是在这种纠结和拉扯当中不断成长着。
今年初,工信部、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在部署重点任务时提到,要打造标志性产品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,其中人形机器人排在首位。
当下,前沿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,以数智化为核心的产业新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,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所在。在国家政策护航下,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服务的融合,不断焕发出新生机,吸引了更多新兴企业加入,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。智能产线、自动化与智能化、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、互联与协同让2024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,而这其中不乏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的身影。
被称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后颠覆性产品的人形机器人,正逐步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2024年已近尾声,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却因11月8日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(以下简称《能源法》),迎来新纪元。
值得关注的是,关于能源开发的排序,《能源法》中明确规定,可再生能源优先于传统化石能源,新能源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。
回顾这一年,中国新能源行业确实面临诸多压力,但积极因素也正不断汇聚。
关键文件措辞的实质性变化、氢能入法、上市公司的密集表态等,都是这一年本行业值得关注的重要突破;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,则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老生常谈、常谈常新的话题。
对于低空经济来说,这注定是个纷繁嘈杂的年底。
中国气象局印发《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(2024-2030年)》;某品牌成功试飞飞行汽车;某地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公开出让又叫停;低空经济概念股12月16日盘中异动……
在前段时间闭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,除了万众瞩目的国产战机、国际飞行表演队、国产大飞机之外,还有一处亮点格外引人关注,那就是首次设立的“低空经济馆”。
12月27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,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、中长期发展规划,提出有关政策建议,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。
被称为“低空经济元年”的2024年就要过去,而相关产业的热度不减反增。
2024年,一股“换新”浪潮掀起了消费市场的绿色升级。市场换新热情高涨,截至10月中旬,家电以旧换新便吸引了超过2000万名消费者,带动销售总额近700亿元。
这一波“绿潮”背后,是“两新”支持政策的全面启动。“两新”,包括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,也就是说更新换代的不只是家庭家电,工业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同样成为关键。
这场从“旧”到“新”的循环转型,究竟如何让“新”科技更加友好,让“旧”资源真正回归?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。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成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如何看待2025年新质生产力的布局?为此,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,请他们进行深入解读。
END